2018-3-1 问伤寒 撰
伤寒论,原书全称伤寒杂病论,是由东汉后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撰写, 借助外感疾病治疗规律来示范中医辩证用药方法的专著。 全书共398句条辨,极其简练,却被认为是古中医的真传。 甚至说,欲让古代中药发挥最大效力,真正药到病除,当今也许非伤寒论莫属。 日本最为世界所知、最效验的古方派医学,即是建立在我国此一本书上而已。
伤寒论的文字具有古汉语所崇尚的朴实简洁。与偏重理论玄想的后世其它中医书籍不同, 伤寒论重在描述实际的所见,所用与结果。这很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味道。 而全书却并未提出任何繁杂的理论假设,又使人免去了对理论假设的不断否定。 看似质朴与浅易,但是越学习越觉其精深奥妙,一套精细灵活的模型隐隐就在其间。 这不得不说是其立论哲学的高妙之处,也折射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光辉。
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,治病越来越贵,检查越来越相信机器,侵入身体的强度也越来越大。 在此时,重新回味祖先为当世遗留下来的些许知识,会有很多感慨。 伤寒论中的药,是俯首可得的大自然产物,便宜易取。 伤寒论中的诊断,是谁都能看懂的症状。 伤寒论中的方,一试便知。很多现代医学定义的难治之症,竟然效果明显,十分神奇。 398句话,却似道尽人身妙处。 这样的精华,不亚于孙子兵法。但却尚为被科学认可,未被广泛了解与学习,实是当世之可惜。
关键的难处在于,如何准确地由身体、心理等外在的表现来确定疾病所属的“证”。 虽然伤寒论的主旨就在于用语言描述如何来辨别“证”, 但描述的方法并不是完全系统化而无歧义的。 在具体的现实中,场景多种多样,错综复杂, 难以制造理论上单纯的研究环境,也就更增加了辨别“证”的复杂度。 能够真正领会到一些辩“证”精神,并以此实践的人目前还是少数。
但是,在科学当道、实事求是的今天,是金子就总会发光。 只要中国人继续学习与使用伤寒论,继续研究与讨论伤寒论, 总有一日,他的精华会被适当的解释,他的体系会得以完善。 伤寒论终将以挺拔的身姿站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。